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武汉日记”拍摄者蜘蛛猴面包:用镜头记录疫情中“不服周”的武汉人|草地·访谈

王若辰 新华每日电讯 2020-10-26

在武汉因疫封城的第一天,出于“记录时光”的习惯,林文华(新浪微博@蜘蛛猴面包)开始用视频“写”武汉日记。他将自己拍摄制作的武汉日记系列视频发到微博上,引来几千万人观看

在他的视频日记中,有在超市买菜、在公园遛狗的武汉市民,有困在城中无家可归的打工者,有背着设备给老旧小区消毒、日搬千箱矿泉水给医护人员的志愿者,有将自家餐馆、酒店无偿用作医护人员“食堂”“宿舍”的老板……

首发:“新华每日电讯”微信公号(ID:xhmrdxwx)

作者: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若辰

 

林文华是个武汉伢,毕业于中南财大广告学专业。他做过网站,开过咖啡馆,干过新媒体公司,职业轨迹划来划去,“拍摄生涯”却一以贯之。“我算是爱一行干一行。”他说。


林文华(新浪微博@蜘蛛猴面包)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 

转行做起影视拍摄制作的林文华,在武汉因疫封城的第一天,出于“记录时光”的习惯,开始用视频“写”武汉日记。




在他的视频日记中,有在超市买菜、在公园遛狗的武汉市民,有困在城中无家可归的打工者,有背着设备给老旧小区消毒、日搬千箱矿泉水给医护人员的志愿者,有将自家餐馆、酒店无偿用作医护人员“食堂”“宿舍”的老板……


 

他将自己拍摄制作的武汉日记系列视频发到微博上,引来几千万人观看。

 

“真实可信,激发共情,看得眼泪唰唰流”“这是2020年我看过最好的vlog”“感谢你的记录与分享!你的视频给了我勇气和温暖”“哥们儿,你替大家逛武汉,给我个账号,我给你转汽油钱”

 

……

 

成千上万的网友转发、评论他的视频版“武汉日记”。他的微博粉丝,从3000增长到500多万。

 

他的微博名比真名(林文华)更知名了,就是网友们熟知的微博红人“蜘蛛猴面包”。

 

“我的拍摄主要是围绕着‘人’,不同的人,形形色色的人。”蜘蛛猴面包说。

 

城市被按下暂停键,但生活还在继续

如何继续? 


草地:您是怎么想到要以视频的形式来“写”武汉日记的?开始拍摄时给自己定计划了吗?

 

蜘蛛猴面包:最开始我并没有什么“雄心”,要去做一个系列。武汉宣布封城那天,我刚好要出门采购生活物资。在那之前,我已经好几天没出过门了,但网上关于疫情的信息越来越多,看得让人恐慌,我就想出门看看外面到底什么情况。

 

加上平时就有记录生活、记录画面的习惯,我就把所见所闻拍了下来,简单剪辑了一下,然后习惯性地放到了微博上。第一集的“诞生”,说来就是这么简单。


 

第一集也没有引起很多关注。但从第二集开始就不一样了。

 

1月24日,武汉封城第二天,我一早醒来,看到一位医生朋友留言,说一些武汉人组建了志愿者群,义务接送受公共交通停运影响的医护人员上下班。我心想,我有车,家人又不在身边,我适合做志愿者啊!还可以借这个机会出门,去拍摄记录封城中的武汉。

 

《2020武汉日记》第2集


那天是大年三十,晚上我去朋友家吃年饭。于是网友们通过我的镜头,看到了疫情期间武汉人特别的年饭。进门就用消毒液洗手,戴着口罩聊天,因为封城没能回到家人身边,自己下厨,没有大鱼大肉。大家都知道“正常”的年饭什么样,看到武汉人眼下的年饭,应该触动了很多人。我的“武汉日记”也就是从这一集开始火的。

 

头三集“武汉日记”,就是我封城头三天的生活。我今天要做什么,我会去哪里,会见到什么人,那么我的镜头就跟着我自己,去记录我的所见所闻。后来,开始有网友或志愿者朋友给我介绍一些拍摄对象,我的拍摄也逐渐有了一些主题。


 

“武汉日记”从开始到现在,拍摄、剪辑、文案、配音配乐,都是我一肩挑,没有助手。我的装备包括一个GoPro、一台摄影机,还有一个无人机,用来航拍武汉的城市面貌。

 

草地:您在封城首日的视频里说,这座城市的秩序会一如往常。当时武汉医疗资源、食品供应等还处于紧缺状态,还有很多病人入不了院,您这么说是表达一种愿望,还是基于什么原因的判断?

 

蜘蛛猴面包:其实我拍摄的绝大部分对象,是和我一样没有感染,生活在被封闭、隔离起来的城市里的人们,这个群体也很庞大。

 

但生活还在继续。如何继续?这是我的镜头对准的地方。

 

草地:都说武汉是一座生活非常火热的城市,但当您做志愿者,驱车行驶在空荡荡的武汉街头时,内心有什么感觉?

 

蜘蛛猴面包:最开始的时候,是一种新鲜感。谁也没有这种经历,一座现代化的城市,却不见人也不见车。

 

封城开始那段时间,武汉天气特别不好,一直是阴雨天,在路上走着走着,就会有种凄凉感。

 

一直到2月份,你上街看到的还是这样一个景象,那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感觉:这一切很不真实,就像在做一场梦,但这个梦太长太长了。很伤感。

 

“武汉日记”第16集里,我去了一趟武汉站。我站在接站层,还能听到头顶出发层传来的列车轨道那些机械的轰隆声,而我放眼看偌大的火车站,四处都空空荡荡,进出闸口全部关闭,一个人也看不到。当时有一种很强烈的世界末日感。


《2020武汉日记》第16集

 

这两天,武汉各处火车站、地铁站、公交车都在消杀,我又有一种强烈的感觉:一切都在准备中了,这座城市准备好了!

 

最近天气也特别好,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好消息。春天真的来了,冬天真的过去了,这场噩梦快要醒了。

 

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武汉

而不是靠想象或由各种各样新闻拼凑成的武汉


草地:疫情期间,您有没有感到害怕、无力,甚至痛苦、绝望的时刻?

 

蜘蛛猴面包:有。“武汉日记”第11集里,那个我跟拍过的女孩,她父亲因新冠肺炎去世,我在医院门口看到她痛哭。后来她往殡仪馆去了,我和一位住在附近的朋友见了一面,我们就站在大街上,保持着一段距离,互相说保持联系,然后说保重。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悲痛。回家路上,我的情绪跌到低谷。


《2020武汉日记》第10集

 

我手足无措,你知道吗?产生了自我怀疑,我觉得这么多天,拍了这么多视频,但这些东西能起得了什么作用呢?

 

那段时间,也有一些网友在微博上给我发私信,向我求助。还有少数网友把我当“树洞”,向我倾诉自己的痛苦。

 

还有网友给我寄来防护物品,有口罩和酒精。

 

草地:就您得到的反馈来看,“武汉日记”当中哪些故事是引起最广泛关注的?为什么是它们?

 

蜘蛛猴面包: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,因为私家车限行儿女不能来接,老爷爷便用轮椅推着刚出院的老奶奶,计划用三个小时步行几十公里回家。老爷爷头发花白,但推着老伴和绑在轮椅上的大包小包,健步如飞地走在空荡荡的马路上,实践走路回家的“宏愿”。

 


还有那位志愿者妈妈,疫情暴发后就开始做义务司机,为医院运送各种捐赠物资。她家里有三个孩子,出门前她把菜洗好,晚饭时间回不去,就用手机远程指挥13岁的大女儿煮面条给弟弟妹妹吃。

 

受关注的不只这两个故事。这些故事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,我觉得是因为它们打动人心,能触到故事以外的人心里的同一个位置。

 

草地:您拍摄的哪个人物是让您自己最感慨、最难忘的?

 

蜘蛛猴面包:应该说是周媛子医生。她已经退休了,还保有一种源于善良本性的少女感。


周媛子医生

 

她三次请命返回工作岗位,因为本身在做志愿工作,也通过一己之力为医院筹集到各种紧缺的医疗物资。我们通过一位志愿者介绍而认识,她当时给我发来一段医学生誓词,开头两句是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。然后她说,“我始终记得当初的誓言,此生无悔做医生”。这句话她说得非常诚恳。

 

周医生身上特别强烈地体现着医生的职业精神:疫情就是命令,我一定要回到岗位上去。周医生真的很了不起。

 

草地:您怎么看待自己拍摄的“武汉日记”?

 

蜘蛛猴面包:大家通过“武汉日记”认识了我,很多人会说我是一个视频博主,实际上我认为我没有“博主属性”,我算是一个做影像的人。这场巨大的疫情发生在我的城市,我用视频的形式,真实记录了这座城市里的人,记录他们怎样面对疫情,如何度过这段时期。这就是我的出发点。

 

视频发布之后,有几千万人看。网友说,通过这些视频,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武汉场景,不是他们靠想象,或是由各种各样新闻拼凑成的武汉。大家看到真实的武汉并不是特别混乱无序的样子。

 

另外,这些视频还让很多人接收到温暖的力量,比如防护物资短缺时,一位医生一开家门看到不知哪位邻居挂了副泳镜给她。这种普通人、陌生人之间的友爱、互助一直在这座城市里传递。这样温暖人心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,让人看到还有那么多人在努力地保卫这座城市。这种温暖的力量就是黑暗中的希望,让我们坚信一定能战胜疫情。


 

这是千千万万人汇聚起的力量。我并没觉得自己拍“武汉日记”是什么了不起的事,我就是作为一个影像创作者,做了我能够做的事。

 

拍摄“武汉日记”,我也没有特别关注画面构图,没有用三脚架,没有炫什么技法,我只是把镜头对准人,尽力捕捉他们的表情,很正常地跟他们聊天。我宁愿画面不“美”,但我要原汁原味,要他们真实的反应。真实的信息才是有效的。

 

重生,武汉会重生


草地:您怎么描述“武汉性格”?

 

蜘蛛猴面包:大部分老武汉人给人的印象,可能是说话挺大嗓门,脾气挺火爆,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没礼貌。

 

但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武汉人的另一面。我觉得就是不屈服。看不惯的就要说出来,很真诚,很直接,情绪宣泄出来后还能回归平和。


 

而且这场疫情中,武汉人很团结。邻里间,社区内,还有陌生人之间,无私的互帮互助太多了,我觉得这座城市的人真棒。

 

草地:您觉得疫情过后,武汉人需要迈过什么坎或需要什么帮助,才能重拾幸福生活?

 

蜘蛛猴面包:首先,很多人面临经济压力。公司倒闭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失业。

 

其次,武汉人能否被其他地方的人接纳,这个是我关心也担心的。

 

还有,那些真正在这场疫情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苦难、家庭破碎的人,他们可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心理建设。尤其是疫情结束后,他们还要为逝去的亲人料理后事,这对生者是一道坎。

 

草地:您觉得这场疫情对武汉会有什么改变?

 

蜘蛛猴面包:重生,武汉会重生。这座城市的一切都会慢慢恢复起来。

 

经历了这么大一场战“疫”,我觉得武汉所有人应该都会成长,包括公共卫生意识、社区共同体意识。虽然接下来武汉还会面临很多新的、更大的问题,但这座城市的人民经受住了考验,疫情映照出他们的坚强。


我觉得武汉人现在的状态,是鼓足了劲儿去重建、去重生,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,武汉的发展进步一定会更快。


2019年,蜘蛛猴面包独自在马达加斯加摩托骑行,身后是猴面包树大道。

 

草地:您在“武汉日记”中问过大家——“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件事,你想好了吗?”您的答案是?

 

蜘蛛猴面包:我当时最想做的事是剪头发。周媛子医生得知后,带我去了她社区里一个很“古老”的小理发店,师傅给我剪了发。

 

现在我的答案是,等疫情结束要去和家人团聚,好好聊聊天。也不说什么特别的话,只是聊家常,但一定要和家人团聚。


2019年,蜘蛛猴面包在海南三亚后海村。

 

草地:就像媒体年末会评选“年度词汇”,您认为疫情期间的“武汉词汇”是什么?

 

蜘蛛猴面包:我觉得应该就是不屈服,武汉话叫“不服周”,不信那个邪!


草地·专栏|关山远:疫中观剧,更能感悟人性

草地·专栏|关山远:天花覆灭启示录

草地·专栏|关山远:人,如何才能控制炫耀的冲动?

草地·专栏|在书店,和有趣的灵魂不期而遇

草地·专栏|传诵数千年,为何“与子同袍”依旧让人心潮澎湃?

草地·专栏|在“方舱读书哥”身上,我们看到中国社会信任的力量

草地·专栏|宅在家的日子该做些什么?不如学一学苏东坡

草地·专栏|“黑死病”与欧洲的至暗时刻

草地·专栏|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,有哪些属于你的记忆?

草地·专栏|李白因何难忘“江山第一楼”?

草地·专栏丨韩松:杞人忧天非坏事,别让科幻成真

草地·专栏|你了解口罩的历史吗?

草地·专栏|在历史上肆虐过的病毒,人们是如何应对的?

草地·专栏|6部病毒题材影视剧,讲述人性之战

草地副刊|“疫”考之下,实体书店再次站在岔路口

草地副刊|110年前,他扑灭东北三省肆虐的瘟疫,还推动了分餐制

草地·疫线|重症定点收治医院仍未“清零”,“白衣天使”还在坚守!

草地·疫线|珞珈无所有,“云”赠一枝樱 

草地·疫线|武汉战“疫“记

草地·疫线|“辨证施治”让新冠患者对中医竖起大拇指

草地·疫线|四川医生“泪目”日记,讲述援汉40多个日夜

草地·疫线|他带队进驻距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二甲医院

草地·疫线|仝小林院士:应进一步树立中医自信

草地·疫线|这些普通人,撑起首都的天空

草地·疫线|50多天没下火线的ICU主任:疫后拍张全家福

草地·疫线|戛然而止的归途:滞留武汉的外地人咋样了?

草地·疫线|这家知名医院赴鄂支援有何绝招?

草地·访谈|作家叶倾城,倾情写“围城”

草地·访谈|学者韩晗谈“风月同天”:我们一定要有母语自信

草地·访谈|作家贾平凹为“疫”线战士加油,做了一件事……

草地·访谈|作家毕淑敏:《花冠病毒》“成真”,她“痛不欲生”

草地·访谈|5000普通人合拍疫中无名者的“余生一日”

草地·访谈|有人怀疑感染反复量体温,打热线时大哭不止

草地·访谈|没想到这么多人读我的“武汉日记”

全球战“疫“|淡然的巴西人,终于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

全球战“疫”|日记来了!援意中国专家组成员都做了哪些努力?

全球战“疫“|“群体免疫”,英国这步险棋的真正考量是什么?

全球战“疫“|澳大利亚:橄榄球赛无人喝彩,卫生纸买够一年用量……

共同战“疫“|细数人类文明史,就是一部灾难抗争史

共同战“疫”|迟子建:作家们的文章是一声声爆竹,迎来防疫的春天

共同战“疫”|作家陈彦:在面对他人时,先焐热自己的手心

草地·手记|被“封”黄冈的记者,直播老区农民战“疫”

草地·手记|湘鄂边界小城寂静的春天


监制:姜锦铭 | 责编:李牧鸣、刘小草 | 校对:饶小阳
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